banner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专家观点

刘兆彬:《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中国品牌》

日期:2017-06-20       来源:


    在这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在这天下闻名的华西,我来参加第三届中国民营经济华西论坛感到非常地高兴。这次论坛,我们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也是作为联合主办方,因此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对这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无锡,是我的福地。1987年,我和我的夫人从这里考研究生共同考到了北京。30多年前,我作为一个经济学的研究者曾经来到过华西,当时叫华西大队,专门研究过以他为代表的苏南模式,因此这次来参加会议感到特别高兴,也特别有一些感想跟大家分享。有什么感想呢?就是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弘扬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品牌》。

    4月24日,国务院发布了第51号文件,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同意每年5月10号设立为中国国家品牌日,我觉得这样一个决定在中国产品质量、品牌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的事件。为什么说它是标志性的里程碑呢?我以为,我们应当从设立这个国家品牌日的大背景来深刻认识它的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我从两个背景来学习体会这个决定的重大意义。

    第一,我们从世界经济大范围来看。2008年以美国为代表的金融界发生了大危机,失业率接近10%,欧盟一些国家失业率居然高达25%,甚至超过了1929、1933年大危机的就业人数。经济危机最大的危机就是就业的问题,因此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日本、欧盟一些国家,包括韩国纷纷提出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要重新振兴制造业,为此美国发布了很多的规划,还有一些法规。那么在重振制造业的过程中,在产品大量过剩的背景下如何取得竞争优势?那就要拼质量,拼品牌。美国有一位最著名的质量学家叫朱兰(音)教授,他曾经有一段名言,他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在和平年代用质量去占领市场是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质量品牌是振兴制造业的关键所在,这是国际背景。

    第二,我们再看当下的中国。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9年的发展,我们走了一条高速路这样一条数量追赶之路,从1978年人均国民收入大约在180美元左右,到今年我们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8000美元,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位,应当说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华西一样,30年前我来华西还没有这栋楼,还没有村儿里那么多的楼。这个成绩是举世瞩目,应当充分肯定的。我们中国人说话最怕说的就是“但是”,但是这样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中央的判断,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认为,这样一种数量型,速度型的经济,它最致命的缺陷是什么?“三不”: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我们的环境受到了巨大的破坏,我昨天到达无锡的时候看了一下空气指数居然看到是一个中度污染指数152,我真的吓了一跳。所以这样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需要改变,这就是中央提出的,我们现在的经济要转型升级。转什么型、升什么级?包括在座的民营经济企业也是这样,就是要从数量型、速度型的经济要转向质量型、效益型的经济,要从低端的单纯的数量扩张走向中高端发展的效益型经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靠什么呢?靠的就是狠抓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狠抓中国的民族的品牌。所以品牌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核心所在,因为品牌是质量的优秀的代表。大家知道德国大概只有8000多万人口,但是德国有2300多个世界知名的品牌。我们至少在前年,全球前100个大的品牌评价中是0,去年我们有了突破,我们有两家进入了世界品牌100强。那么国家设立这个品牌日就是号召我们的产业界、企业家要高度重视质量,要大力打造我们中国的民族品牌。今年一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视察了一家乳制品企业,他也说过一句话,应当让中国品牌主导产业的发展。

    我今天的发言就是希望通过我们这个论坛大家凝聚共识,充分认识国家设立品牌日这样一个决定的重大意义,凝神聚力,狠抓质量,打造我们的品牌。当然我们中国是有自己的品牌的,至少在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中,我们也创造了自己的品牌,比如说在无锡,他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也有著名的四大家族,有荣家、薛家、唐家、杨家,他们分别在纺织、轻工、制造方面,在百年前就创造了一些值得骄傲的品牌。我们中国在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老字号”,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品牌。

    有一个专家做了一个统计,古往今来的中国,中华民族大约创造了1.5万多个老字号。但是到今天我们的老字号大约只剩下1500多个,活得比较好的有100多个,经营最好的有10几个,但是看看我们的邻居“日本”,日本这个国家,1000年以上没有中断过的企业有7家,最长的一家是建立在相当于中国唐朝的时代,至今已经传承了1400多年,传承了400多代,他就是专门做日本精品的寺庙建筑,在许多建筑的立柱横梁当中不用一颗钉子。他们有500年以上的企业39家,超过100年以上的企业2.2万多家。我们呢?据了解在中国连续不断超过100年以上的企业大约只有5家。

    我在工商局的一个朋友告诉我,中国的企业在今天平均的寿命只有2.5年。海淀区工商局的一个同事告诉我,就在海淀区每天注销的企业就有1000家。所以我说我们的制造业要振兴,实体经济要发展,我们要上质量创品牌,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差距有很多,我们的质量,我们的品牌竞争力不强,有体制的原因,有技术原因,有文化原因,有教育原因等等。但是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企业缺乏一种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我把它总结为五条,在当代新工匠精神有五个显著的提高。

    1、专心致志的敬业精神。做企业,做工匠一定要专注,一定要爱岗,一定要敬业。我们北京大学有一位教授叫王选,王选先生从60年代搞计算机硬件,后来转到软件,然后在70年代领衔中国汉字激光照排的科研攻关,一直到1993年,这18年间,他每天是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段上班,从来没有休过节日假日。2006年,他70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他获得了中国最高的科技进步奖。王选教授就是这样一种专心致志的敬业才取得了让全世界都佩服的创新。我之所以说王选,是因为王选先生就是我们无锡人。

    2、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做工匠要特别认真、特别严谨、特别钻研。举个例子,在意大利有一种西装叫布里奥妮(音)这个西装是完全手工制作,他一丝不苟到什么程度?他们算出来,用手工来缝制一件西装需要7000针,7000针80%的缝制针脚都是隐形的,这是非常地严谨。

    3、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这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做产品,做服务一定要精益求精,日本有一家公司叫数研(音)企业,他们2002年制造出了全世界最轻的一个齿轮,轻到什么程度呢?这样一个齿轮是1克的一百万分之一重,形象的比喻,在一列大码上可以摆放100个齿轮,这就叫精益求精。我们中国在故宫有一个古代修复钟表的大师,他把200多年一个瑞士钟表修复以后,几年都不差一秒,这就叫精益求精,这就叫进取,这就叫创造,这就叫创新。

    4、持之以恒的坚韧精神。做事情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夜之间就创造一个品牌。中央电视台的标王已经有很多了,但不幸的是,有些标王已经不存在了,所以品牌不是广告打出来的,而是靠工匠精神造出来的,他要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他要精益求精,同时他还要持之以恒。

    前不久我跟贾会长,我们在北京举办了中国瑞士的工匠精神高峰论坛,我们请来了瑞士的几位世界级的制造钟表的大师,他们在18世纪的时候,一批法国人逃到了瑞士卢拉山谷(音),就在这个山谷里制造了全国世界最好的手表。我们知道每年钟表产量大概12亿只,我们中国制造了6.78亿只。瑞士制造2900多万只。但是瑞士人制造的钟表市场卖价总额是中国制造6亿多只钟表总额的5倍。差距在哪里?品牌、技术、工匠精神。

    我今年春节在苏州又考察了一下园林,园林是中国工匠精神最杰出的代表,大家知道苏州有一个香山帮,这支队伍在国内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我们北京的故宫就是香山帮的代表蒯祥大师领先设计制造的。苏州有一个文家,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叫文征明,他们家七代人设计制造园林,苏州很多的园林都是他们家造的,这就叫持之以恒,代代相传的这样一种坚韧的精神。

    5、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做工匠不是为了自己养家糊口,更多的他是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类贡献自己的才智,贡献自己的汗水,贡献自己的寂寞,贡献自己的坚守。人类历史上奉献精神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工匠和工匠产品在哪里呢?就在我们中国,就在我们中国的四川,就在四川的成都,就是我们的都江堰,就是我们的李冰父子(音),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率众创建了古往今来最灿烂的水利工程“都江堰”。2000多年过去了,都江堰仍然在造福着后代子孙,这就是伟大的工匠精神。

    我总结工匠精神体现为它的敬业,它的严谨,它的精益求精,它的坚韧不拔,它的奉献,所以我自己都认为工匠精神应当成为中国企业家的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一种核心价值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也是这样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马云,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吴部长,但是每个人有了工匠精神都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你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几十年,几代人,你就一定会做得精彩,做得辉煌,会有你的价值,会有你的尊严,会有你人生的意义。

    最后,我用李克强总理今年在两会上的一段话做结束。克强总理在今年两会上,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工匠精神有一段特别精彩的精辟的阐述。他说,质量之魂存于匠心,我觉得这八个字说得特别精彩。他还说,我们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苛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工匠,打造更多的世界知名的中国品牌,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质量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