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清辉:新常态下“十三五”,向质量进军
日期:2015-08-17 来源:
著名经济学家、清晖智库创始人宋清辉
即将于2015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最让人们关注的,就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尽管“十三五”规划尚未揭晓,不过政府各个部门都在进行着“十三五”规划调研编制工作,新一轮规划的主基调即将浮出水面。新一届领导班子的首个五年规划,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意义显得更为重大,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等也将在“十三五”出现变化。
党的十八大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其中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时间点是2021年;7月20日政治局会议也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的结束阶段是2020年,这也意味着“十三五”规划必须围绕实现经济翻番进行制订。
习近平总书记此前也曾经强调“十三五”期间需要在十个领域取得“明显突破”:一是保持经济增长,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优化产业结构,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是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六是体制机制改革,七是协调发展,八是生态文明建设,九是民生,十是扶贫开发。从上述领导层的决心不难看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必然是下一个五年规划的基础,GDP的增长必然将放在首要位置。
在中国经济经历数十年高速发展之后增速已经下滑,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体量越来越大,增长速度减缓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是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会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在此背景下,GDP未来五年向保持稳定增速的难度非常大,不排除某些地方会出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特殊增长方式。
我们并不希望经济增长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泡沫,保增长的同时我们需要积极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增长。如何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增长?首先是不能采取过度刺激的政策,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定向调控,因为经济发展不能只在于眼前利益、更不能在于领导任期内的功绩,而是要放在长远,以避免类似当年“四万亿”的后遗症。
这也意味着,“十三五”必须与时俱进紧随时代发展,需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这些新内容也必然会设计进入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农业现代化、改革体制机制、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民生、扶贫之中。
而从领导层传播的信号来看,“十三五”或主要围绕在“创新、实体、简政、农业”四个方面。实际上,市场一直在关注的“一带一路”和自贸区的建设正是围绕这些方面的建设项目,同时是经济发展长远的重要基石。通过“一带一路”的资本输出带动消化过剩产能,实现贸易的便利及增值,中国和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各行各业都会因此受益;通过自贸区实现还海外市场的互通互联,发展港口贸易和人民币跨境业务。
创新和改革开放之间的关系依然紧密,只有创新才能将优化完善当前的生产关系、优化生产要素的使用率、提升生产力水平,进一步使相关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创新早已不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需要继续开放国门去学习全球产业的发展、向各国学习先进的成功生产经验和失败教训,才有望将创新落在实处,因为很多我们自以为是的创新,是因为对外界的不了解。
创新的不能乱用,而是要用到扶持实体产业的发展,一是技术上的扶持,二是金融上的扶持。技术上的扶持例如对生产设备进行升级换代,引入机器生产机器的模式逐步向工业4.0迈进,以此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精准度;金融方面,规范健全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金融秩序,通过合理、不复杂的融资工具,帮助有成长价值的企业在短时间内完成融资、参与市场竞争。
实体产业发展必然有很多阻碍,其中人为阻碍主要来自各种规章制度,现阶段不少行政方面的手续、流程等成为影响企业发展、转型的拦路虎,简政放权迫在眉睫。不然,一大批能够创造产业价值的企业,就很可能因行政审批等问题被扼杀在摇篮中。市场经济走上正轨,民营经济才能实现繁荣,实体产业才有望振兴。
农业方面,民以食为天的传统不会被改变。提高农业种植水平、技术,提高产量并实现绿色化种植,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足够供给全国人民使用的粮食。解决人民温饱问题,才能更好的创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此外,低收入人群、失业人员、残障人群等民生工程也急需发力以提高全民幸福感。
通过这些方面落地,实习质量推动经济增长,我们才能更有底气全面实现小康。实际上,无论“十三五”最终如何拍板,我们都希望领导层能够通过一系列政策,让中国的实体产业更坚挺,让中国的金融秩序更稳健,让中国的科技教育更发达,让中国的医疗卫生更完善,让中国的政府官员更廉洁。最重要的是,让中国老百姓人民实实在在感到幸福,而不是“姓曾”。